• 热点研报
  • 精选研报
  • 知名分析师
  • 经济数据库
  • 个人中心
  • 用户管理
  • 我的收藏
  • 我要上传
  • 云文档管理
  • 我的云笔记
  • 粤开证券-【粤开宏观】如何全方位扩大内需稳增长?-250105

    日期:2025-01-05 22:53:02 研报出处:粤开证券
    研报栏目:宏观经济 罗志恒,马家进  (PDF) 9 页 451 KB 分享者:ste****ng
    请阅读并同意免责条款

    【免责条款】

    1. 用户直接或通过各类方式间接使用慧博投研资讯所提供的服务和数据的行为,都将被视作已无条件接受本声明所涉全部内容;若用户对本声明的任何条款有异议,请停止使用慧博投研资讯所提供的全部服务。

    2. 用户需知,研报资料由网友上传,所有权归上传网友所有,慧博投研资讯仅提供存放服务,慧博投研资讯不保证资料内容的合法性、正确性、完整性、真实性或品质;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慧博投研资讯所提供内容可能存在侵犯第三人著作权的情形,应该及时向慧博投研资讯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慧博投研资讯将遵循"版权保护投诉指引"处理该信息内容;

    4.本条款是本站免责条款的附则,其他更多内容详见本站底部《免责声明》

    研究报告内容
    分享至:      

      摘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宏观政策的定调是“更加积极有为”,除了财政政策从“积极”到“更加积极”、货币政策从“稳健”到“适度宽松”以外,最大的变化是从“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到“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要求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并将其列为九大重点任务的首位。http://www.hibor.com.cn【慧博投研资讯】

      当前中国经济增速出现“两个偏离”:一是名义增速低于实际增速,于是居民收入和财富增值速度偏慢;二是实际增速低于潜在增速,于是就业仍面临结构性压力,微观主体获得感的提高相对滞后。http://www.hibor.com.cn(慧博投研资讯)根本原因是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引发供需失衡、物价低迷、预期不稳等一系列问题,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改革举措,推动名义增速回归实际增速、实际增速回归潜在增速。

      一、扩大国内需求是应对外部冲击、稳增长、促转型的必然要求

      要正视当前及明年经济面临的内需不足和外部冲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风险隐患仍然较多。”

      2025年中国经济运行的主导因素,将从2023-2024年的房地产和地方债务问题转化为房地产和“特朗普冲击”,当然地方债务问题仍需引起关注,即进入“2+1”阶段。一揽子增量政策后,房地产市场正在筑底回稳,保供给、促需求和稳房价仍是核心任务,影响经济正常运行。同时,特朗普计划对华大幅加征关税,将显著冲击中国出口,短期可能出现“抢出口”现象,但全年仍将承压。化债缓解了地方政府的流动性风险,但化债仍未结束,部分区域仍面临付息压力和“三保”压力。此外,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仍有待进一步提振。

      扩大内需,既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和国内经济增速换挡的治本之策。扩大国内需求,一是能部分对冲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出口的不利影响,也将增加中美关税谈判的筹码;二是改善国内供需失衡状况,帮助微观主体跳出“内卷式竞争”的陷阱,增加居民收入和企业利润,促进物价合理回升,提振预期和信心;三是以消费需求升级引领产业和劳动力转型,提升经济潜在增速,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二、提振消费不能仅靠刺激,还要推动改革、完善机制

      提振居民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首要抓手,但要注意两点:其一,消费是经济发展的目的,而非手段,经济发展是为了满足居民更好的消费,而不是让消费单纯沦为短期调控的工具。其二,消费从根本上取决于消费能力(收入)、消费意愿(医疗养老教育等社保体系的完善程度)和消费对象(供给的适配性)三方面,如果这些根本问题不解决,消费很难大幅增加。

      短期来看,可通过适当的财政补贴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一是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持续发力,并扩围至服务消费。促消费政策效果显著,2024年8-10月商品零售同比分别增长1.9%、3.3%和5%,逐月回升,其中家电、汽车等耐用消费品表现尤为突出;相较之下,未受政策支持的餐饮收入没有明显变化,8-10月同比增速分别为3.3%、3.1%、3.2%。

      二是加大对特定群体的补助和支持,以提高其抗风险能力并提振消费。重点关注三个群体:(1)待业大学生和失业青年群体,青年失业是对人力资本的巨大损耗和浪费,可考虑直接发放补贴助其度过过渡期,以及通过企业用工补贴的方式增加就业岗位。2024年10月16-24岁(不含在校生)青年失业率仍高达17.1%,预计人数近600万,若每人每月发放500元,则一年需要360亿元,但随着青年失业率下降,支出将逐渐减少。(2)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领取待遇人员,尤其是农村老人群体,2023年实际领取待遇人数17268万人,养老保险基金支出4613亿元,人均每月仅223元。有必要提高发放标准,例如逐步提升至400元、500元、600元,则每年分别增加支出3668亿元、5740亿元和7812亿元。(3)给二孩及多孩家庭发放生育补贴,例如对3岁以下的二孩及多孩新生儿,每月补贴500元,2022年3岁以下二胎及多胎新生儿合计约1800万,则每年需要1000亿元左右。

      中长期来看,提振消费还需要推动改革、完善机制:一是进一步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通过完善税制、增加转移支付、加快农村土地市场化流转等方式,提高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二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降低财政供养人员和基建支出比例,支出结构从以“物”为主走向以“人”为主。三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稳定农民工预期,提高其边际消费倾向。四是从供给端发力,优化供给结构,进一步提升高端制造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五是放宽旅游、文化、医疗、养老、家政服务等服务消费领域的市场准入,同时加强标准建设和有效监管。

      三、避免投资和消费二元对立,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在扩大内需方面,经常有个矫枉过正的认知误区,就是认为支持消费就是对的、继续搞投资就是错的。既要客观认识到投资效益的边际递减,但也要看到投资并非没有必要。经济活动既要有消费,也要有投资,投资消费是并重的,这两者是一个有机整体和循环。投资在当期是需求,中长期是供给,没有终端消费的投资是无效的、不可持续的,没有投资的消费会出现供给不足、物价大涨。问题不在于要不要搞投资,而在于找到当前及中长期迫切需要又能弥补短板、惠民生的投资领域。

      其一,基建投资还面临总量不足、区域不均、结构上“看得见的基建多、看不见的基建少”的问题,仍有空间。基建投资未来可能需要与四个方向挂钩:一是跟人口流动挂钩,人口持续流入的区域可以加大基建投入;二是跟人口结构挂钩,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之后,人口老龄化意味着对于医疗养老方面的投资需要增加;三是要与提高潜在经济增长率挂钩,投资要投向新基建、新能源等,突破“卡脖子”领域;四是要与安全挂钩,包括老旧小区的燃气管道、地下管廊、露天电线的排布等都需要改善。

      其二,发挥重大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一方面,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具有直接带动效应,例如交通、能源、水利等政府投资项目,将形成对上下游产业链的需求,进而刺激相关行业的民间投资;新型基础设施、先进制造业等领域中市场空间大、发展潜力强、但资金需求大的政府投资项目,也可以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引导和撬动民间投资。另一方面,民间投资还会受到政府投资的间接带动,例如加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政府投资,有利于改善营商环境,降低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和风险,提高企业投资的回报率和积极性。此外,还应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的带动引导作用,近年来,中央通过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等带动社会资本,有力支持了国家重大战略实施。

      其三,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加力扩围,保持制造业投资高增。制造业投资是2024年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项,主要受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拉动,1-10月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累计同比高达16.1%,带动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增长9.3%。要加强财政与金融的配合,以节能降碳、超低排放、安全生产、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为重要方向,大力推动生产设备、用能设备、发输配电设备等更新和技术改造。

      其四,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提振房地产投资。受房地产市场低迷和房企流动性压力拖累,2024年1-10月房地产投资累计同比下降10.3%。2025年仍需做好保供给、促需求和稳房价工作。一是加快解除非必要的限制性措施,让商品房回归市场化配置。当前全国仅剩北京、上海、深圳等少数城市仍在执行限购政策,有必要进一步放松。例如,放开郊区限购、大户型限购、商住限购,降低非本地户籍购房社保年限,增加多孩家庭购房指标等。二是加快推进保交房、收储存量房、收购房企存量土地等工作,保障民生、缓解房企流动性压力。建议从中央层面探索成立“房地产稳定基金”,先期规模可在2万亿左右,专项用于保交房、收储存量房、收购房企存量土地等工作,保障民生、缓解房企流动性压力,以坚定不移的决心并释放强烈的信号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三是引导鼓励高品质住宅产品开发,以优质供给满足居民合理需求。建议根据不同城市的去化周期以及不同地段住宅受欢迎程度,将核心地段的部分商业用地修改为住宅用地,满足居民对好地段、高品质商品房的需求;放开郊区供地1.0容积率限制,优化架空层、阳台等空间以及社区公共配套设施的指标计算规则;鼓励优质优价,不再实施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指导等。

      风险提示:外部冲击超预期、稳增长政策力度和效果超预期。

      

    我要报错
    点击浏览报告原文
    数据加工,数据接口
    我要给此报告打分: (带*号为必填)
    相关阅读
    2025-01-01 宏观经济 作者:罗志恒,牛琴 15 页 分享者:知识***运
    2024-12-29 宏观经济 作者:罗志恒 13 页 分享者:wx***8
    2024-12-25 宏观经济 作者:罗志恒,牛琴,徐凯舟 24 页 分享者:lei****ei
    2024-12-24 宏观经济 作者:罗志恒 5 页 分享者:sav****me
    2024-12-23 宏观经济 作者:罗志恒,方堃 24 页 分享者:gang******200
    关闭
    如果觉得报告不错,扫描二维码可分享给好友哦!
     将此篇报告分享给好友阅读(微信朋友圈,微信好友)
    小提示:分享到朋友圈可获赠积分哦!
    操作方法:打开微信,点击底部“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分享到微信朋友圈或发送给微信好友。
    *我要评分:

    为了完善报告评分体系,请在看完报告后理性打个分,以便我们以后为您展示更优质的报告。

    您也可以对自己点评与评分的报告在“我的云笔记”里进行复盘管理,方便您的研究与思考,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当前终端的在线人数: 104771
    温馨提示
    扫一扫,慧博手机终端下载!

    正在加载,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