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研报
  • 精选研报
  • 知名分析师
  • 经济数据库
  • 个人中心
  • 用户管理
  • 我的收藏
  • 我要上传
  • 云文档管理
  • 我的云笔记
  • 东方证券-宏观经济专题报告:欧盟承接美国订单,2023中国出口份额韧性还能延续吗?-230201

    日期:2023-02-01 12:58:19 研报出处:东方证券
    研报栏目:宏观经济 陈至奕,王仲尧,陈玮  (PDF) 13 页 486 KB 分享者:gr8****in
    请阅读并同意免责条款

    【免责条款】

    1. 用户直接或通过各类方式间接使用慧博投研资讯所提供的服务和数据的行为,都将被视作已无条件接受本声明所涉全部内容;若用户对本声明的任何条款有异议,请停止使用慧博投研资讯所提供的全部服务。

    2. 用户需知,研报资料由网友上传,所有权归上传网友所有,慧博投研资讯仅提供存放服务,慧博投研资讯不保证资料内容的合法性、正确性、完整性、真实性或品质;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慧博投研资讯所提供内容可能存在侵犯第三人著作权的情形,应该及时向慧博投研资讯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慧博投研资讯将遵循"版权保护投诉指引"处理该信息内容;

    4.本条款是本站免责条款的附则,其他更多内容详见本站底部《免责声明》

    研究报告内容
    分享至:      

      研究结论

      2022年11月美国海关数据显示,美国从欧盟累计进口货物的比例反超中国,而自2009年中国首次超过欧盟以来,该情形仅在2019年中美贸易摩擦最剧烈时出现过一次。http://www.hibor.com.cn【慧博投研资讯】在此背景下,展望2023年,外需和中国出口份额将如何演变?如何看待当下贸易摩擦的边际变化?本文将就这些内容进行讨论。http://www.hibor.com.cn(慧博投研资讯)

      美国转移中国贸易订单,是长期摩擦与短期效率优势收窄共同作用下的结果。2022年Q4以来,美国从中国进口制成品的比例加速下滑,同时美国从欧盟进口的比例迅速上升。分商品来看,中国对美出口减少的产品,对应的恰好是欧盟本土的主要出口产品,且美国进口结构变化幅度小,Q4后必须要从欧盟进口的必要性有限,而从出口价格来看欧盟也没有优势。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一方面是2019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美国进口源于中国的比例整体上在走下坡路,2022年突破了这一阈值,另一方面是2022年国内外供应链效率差距缩小加速了这一过程,以港口准班率为例,2022年Q4国内外的差距要远远小于2021年底。

      全球范围内中国出口韧性与美国“去中国化”的故事并不一致,2023年中国出口份额依然值得期待。除了美国从中国进口占比迅速回落以外,2022年国际贸易数据中还有几个细节值得关注:(1)与美国类似的是,我们也可以看到欧盟从中国进口的比例在减少,但背后的关键是大宗的外生冲击,而非欧盟推动“去中国化”,且得益于中国承接了部分欧盟的订单需求,欧盟从中国进口的比例依然高于2015-2019年同期平均;(2)在2022年大宗商品普遍高涨的背景下,中、日、韩、欧盟等工业制成品出口国的处境是相近的,相较之下中国出口份额表现并不差;(3)2023年中国产业链优势有望延续,一方面是中国具有全产业链优势,出口波动会更小,根据全球贸易需求热点承接订单转移的能力也更强,如2022年中国已经成功承接了部分德国汽车的出口份额,以及2022年底中国船舶订单遥遥领先(2022年12月中国占全球新船市场份额的比例约为75.2%),都说明即便2022年国内供应链压力较大,海外对中国制造业仍保有信心;另一方面,全球供应链依然存在堵点,而随着中国生产动能进一步恢复,2023年中国供应链效率上的优势有望再次得到体现,以中韩为例,2022年韩国连续多月对华逆差,上一次出现这一现象还要追溯到1994年,其中部分商品直接涉及韩国优势产业,足以说明中国制造的优势。

      需要注意的是,东盟在中国出口份额韧性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2022年中国对东盟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为15.8%,首次超过欧盟,成为中国第二大出口目的地。其中存在一定短期因素助推(如欧盟遭遇能源危机),但不可否认的是东盟和中国产业链联系愈发紧密。展望后续,我们认为欧美市场占中国出口的比重还会进一步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亚洲区域大市场加速形成,产业链联系更加紧密。

      2023年外需大概率疲软,部分源于中短期因素,如政策刺激效果消退后海外消费需求走弱、能源开支挤占了欧洲的消费能力、美国库存水平偏高,还有一部分长期因素,如疫情后全球供应链效率降低、地区不均衡发展加剧,等等。此外,常态化的贸易摩擦不利于总需求转化为贸易量,一方面,中美博弈日益升级,另一方面,中欧之间的贸易是否会产生摩擦,更加类似“灰犀牛”事件,关键在于未来气候政治如何进一步外溢到经济领域,具体工具如今年十月将正式启动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碳关税),或者明年联合国气候峰会可能亮相的“损失与损害”基金,等等。

      风险提示

      疫情最终走向还存在不确定性,对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测算全球贸易数据、碳关税影响时均基于一定假设,可能无法及时、准确反应实际情况;海外经济、政治环境变化超预期导致全球贸易需求回落。

      

    我要报错
    点击浏览报告原文
    数据加工,数据接口
    我要给此报告打分: (带*号为必填)
    相关阅读
    2024-04-25 宏观经济 作者:陈至奕,孙国翔 3 页 分享者:扎**鸟
    2024-04-24 宏观经济 作者:孙金霞,王仲尧,曹靖楠 14 页 分享者:oli****ou
    2024-04-22 宏观经济 作者:陈至奕,孙国翔 3 页 分享者:yin****he
    2024-04-21 宏观经济 作者:陈至奕,孙金霞,孙国翔 8 页 分享者:yan****hh
    2024-04-21 宏观经济 作者:易峘,陈玮 18 页 分享者:1353******902
    关闭
    如果觉得报告不错,扫描二维码可分享给好友哦!
     将此篇报告分享给好友阅读(微信朋友圈,微信好友)
    小提示:分享到朋友圈可获赠积分哦!
    操作方法:打开微信,点击底部“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分享到微信朋友圈或发送给微信好友。
    *我要评分:

    为了完善报告评分体系,请在看完报告后理性打个分,以便我们以后为您展示更优质的报告。

    您也可以对自己点评与评分的报告在“我的云笔记”里进行复盘管理,方便您的研究与思考,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当前终端的在线人数: 61959
    温馨提示
    扫一扫,慧博手机终端下载!

    正在加载,请稍候...